法官陳雅香日前因長期過勞、致病而終告不治,經報紙披露後引起廣大回響:「多休息」、
「不要熬夜」、「改單訴訟制度、減輕法官負擔」等等對策都被提出,陳法官臨終前也深感後悔
沒時間陪先生、小孩,懊惱上帝沒讓她一天有三十六小時來分給家人:「每逢要從台北返回台南
上班,若非趁孩子熟睡時偷偷開溜,就要和孩子來一番生離死別、哭鬧難捨的天人交戰」。人的
體力與時間有限,要在工作與家庭兩方面都善盡職責的話,那就只有透支體力、犠牲健康了。
其他還有很多職業婦女,她們的孩子又是如何呢?
保母、外勞未盡照顧之責,使得嬰兒落地,頭部受創,又隱匿實情、延誤送醫而造成失明、
癡呆、癱瘓;也有因為嬰兒的哭啼、吵鬧而暴力相向,或拍打或搖晃,甚至餵食安眠藥,還有青
少年的問題,沈迷於充斥暴力、色情的網站和鎖碼台,流連聲色場所吃搖頭丸。
其實,這些社會問題和陳法官的例子,都呈現著一樣的因果關係。相同的原因就是媽媽離開
了家庭裡自己的崗位;類似的結果就是對家庭的傷害,不是傷了子女,就是傷了自己。
人剛出生時是沒有照顧自己的能力的,因此照顧嬰兒為人父母應盡的天職,我們可以看到在
動物的世界裡,牠們是如何地保護牠們脆弱的幼兒,為了不讓其他的動物接近與傷害,牠們奮不
顧身、甚至可以犠牲自己的生命;然而,今日社會裡的父母基於職業、經濟考量,甚或貪圖輕鬆
而輕易地交出了自己的嬰兒,交給親戚、朋友、或交給為賺錢而接受托嬰的人去照顧自己的下一
代,並不是說保母都不盡責,但是孩子終歸是父母所生的,終歸是父母的骨肉。一個人從嬰兒之
基本需要與照顧(飢、渴、冷、熱、累、病、大小便...),到與世界的接觸、認識和啟發都
是需要父母相當的投入與學習,父母投入多,孩子收穫就多,最後也是孩子、父母與社會受益。
許多年前有個女同事,一早人紅著眼睛走進辦公室;我訝異地問起,才知道她剛從奶媽家自己孩
子的哭聲裡掙脫到學校;她說:「我們這一代這樣地撫育小孩,不知道以後會有什麼結果?一定
會嚐到苦果的...。」一些鄰居也曾經告訴我,每當他們夫婦在公園散步,看到天真的小孩嬉
戲時,總會感到愧疚:「我們都不知道自己的小孩是怎麼長大的...。」
嬰兒在母親愛的懷抱中,可以充分感受到親情的溫馨與撫慰,心中得到強大的安定與安全感
;日後這些就成為孩子正常人際關係的精神基礎,使他獨立而自信。高中生物課本也提到:「十
八個月至三歲的幼兒,對失去母親的照顧極為敏感,會影響其一生的行為發展。」
在職業與家庭之間,我也曾有過相當的躊躇與掙扎;在第一個孩子出生後,雖然有了理想的
保母照顧其生活與學習,但是颳風下雨時也得把嬰兒從被窩裡叫醒、抱去保母家;後來也漸漸發
現孩子不願意離開母親,以及父母的育兒理想無法由奶媽來實現;在第二個孩子出生後,外子與
我幾經思考、商量,終於放棄省立高中輔導主任的資歷、辭去待遇優渥、且有寒暑假的教職,全
心全意做一個專職的媽媽。辭職後,家庭就安定下來了--先生能夠專心地工作和充分地休息;
兩個孩子也整天在自己的身旁,要看圖畫就看、要聽音樂就聽、要去公園就去、要參觀什麼就去
,孩子的成長與進步也都超出了我們的預期。雖然照顧孩子是相當辛苦的工作,常常忙得昏天暗
地、精疲力竭--但是,孩子在得到較妥善的照顧與學習後,他們就比同年齡的朋友還聰穎、活
潑;在學校的功課方面也都名列前茅,從來沒有補習過。大兒子在三歲時就對我說:「妳要當媽
媽,妳就不要當老師,妳要當老師,妳就不要當媽媽...」,他是大安國小第一個跳級資優生
、也曾因小圍棋冠軍而獲得林海峰國手之頒獎、現在就讀於醫學系四年級;二兒子也是資優生、
甄選上建國中學,高二即自行籌劃赴美求學、現在就讀於密西根大學主修電腦科學系及生物化學
系、一年級就完成四個學期的課程、成續都是A或A+。我們婦女會的姊妹其子女還有更優秀的
,孩子也大都是自己用心帶大的。
培養應有的道德、有能力的下一代是父母應盡的職責。當我們提倡女權的同時,也不要忘了
自己身為人母的責任與使命。養育孩子是愛心的工作,雖然辛苦,但是能使妳成為一個偉大的女
性,並得到充分的回饋、成就與滿足,一個母親能給予世界最可貴的禮物,不就是培育出身心健
全的下一代嗎?許多人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的下一代放置在一個缺乏愛心、精神層次較貧瘠,甚
至危機四伏的環境去培育,讓決定孩子一生的前幾年在空白甚至黑暗中度過。有個醫學中心的護
理長,她的孩子都是放在奶媽家,直到能上幼稚園才帶回來;他曾含著淚向我說:「我們夫妻兩
人書都讀得不錯,就是不知為什麼孩子一點都不像我們,原本很好的夫妻感情,也漸行漸遠。」
社會的情形大多是教育水準較低或收入較少者在照顧高教育、高所得家庭的下一代,多少優秀的
母親職場上揮灑自如,卻在家庭中挫敗,滿腹經綸卻無法滋潤自己的子女。
孩子在早年沒得到良好的啟發與引導,進入學校後哪能輕鬆地學習與吸收,以致各種挫折與
打擊隨之而來;另外,社會風氣敗壞,有線電視、網路、書報與雜誌充斥著暴力與色情,有多少
父母知道家中的孩子現在在看什麼節目、上什麼網站?
母親沒外出工作雖然會減少家庭的收入,卻能給孩子最多的幫助與照顧,也是家庭與社會最
大的安定力量;日前由於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會之提議,教育部要求國小普設課後安親班,這對
於社會問題的最大根源--家庭教育的缺乏,並沒有什麼幫助。國家政策是要走在前面、帶領人
民提升生活的品質,並不是由社會風氣來引導政策。希望政府能立法鼓勵母親走回家庭,也希望
有心人能一起來改變家有年幼子女的母親外出就業之時尚,這才是挽救我們社會風氣敗壞、動盪
不安的根本之道。

(作者李宜殷/台北市醫師公會婦女會會長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olyan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